“做人一定要感恩,不感恩就不是人了。”说这话时,宁夏青铜峡市第一中学学生李皓的脸上写满真诚。少年这句话,是他和家人历经磨难,又在宁夏几级政协机关牵头下,各界倾力帮扶后的深切感悟。
近日,笔者走进位于宁夏吴忠青铜峡市的李皓家,远远便看到一条无障碍通道,它从单元楼旁平缓延伸,直通一楼李皓母子的卧室。走进家门,房间不大,但却收拾的干净整洁,尤为显眼的是几盆生机盎然的绿植,被精心放置在窗台和角落,为简朴的家增添了几抹亮色。
李皓,男,16岁,吴忠青铜峡市邵岗镇永涵村人,患有肌无力二级残疾、听力三级残疾。在他八岁之前,身体与正常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。五岁那年,小李皓在路边玩耍时被一辆客货车撞倒,导致听力严重受损,从此离不开助听器。八岁那年,小李皓出现了肌肉萎缩的现象,他的父母带着他奔走求医之后确诊了李皓的肌无力二级残疾。李皓的母亲朱艳丽在年轻时患风湿性肌炎,慢慢恶化为肢体三级残疾,没有劳动能力,不能走路。而作为全家唯一经济来源的父亲李志军也在2019年的一场车祸中不幸离世,这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。
展开剩余71%2024年1月28日,一次联合走访带来了转机。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、自治区妇联及青铜峡市有关部门一同走进李皓家,眼前的困境让他们深受触动。在自治区政协主要领导的亲自关心下,行动迅速展开——第二天自治区医生便上门为李皓母子进行检查。人民政协为人民,把“民之关切”作为“行之所向”,当地政协积极牵线搭桥,联动政府、民政、残联、妇联、住建、教育局等多方面共同发力,针对李皓家的情况精准落实帮扶工作。
目前,根据相关政策,民政部门将李皓母子由农村低保转入城市低保,由原来的520元/月调整至700元/月;残联落实了李皓事实无人抚养补贴1200元/月和残疾人两项补贴。经市政协多次对接市住建局,为李皓安排了一套学校附近的公租房,还免除租金,经工作人员实地测量后确认,这套房子到学校仅需20分钟。为方便李皓上学,住建部门和残联对这套公租房的室内设施实施了无障碍改造,并修建了无障碍通道——就连厨房的灶台也设计的与人坐着同高,与普通灶台相比下降了二三十厘米,方便李皓母子做饭。除此之外,残联、妇联等单位协调了“邻里照护”“爱心妈妈”的项目,同时为李皓免费更换了人工耳蜗,提供了电动轮椅,做好李皓母子的日常生活、心理活动层面的帮扶工作。
经过改造降低了的灶台
青铜峡市妇联安排专人对朱艳丽进行手工编织培训,掌握增加收入的实用技能,并积极协调青峡绣女手工编织公司,将她纳入残疾人辅助机构就业人员名单,发放至少460元/月保底收入。这份能创造价值的工作,让朱艳丽焕发了新的精神面貌,采访中,她脸上带着光,还拿起手机,向大家展示她饱含深情录制的朗读作品。
在政协工作人员与李皓的交谈中,了解到李皓强烈的求学愿望,青铜峡市政府与市教育局经专门研究,根据特事特办的原则安排李皓进入青铜峡市第一中学继续学习。同时,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下,李皓的手比过去更有劲了,为了能够早点进入学校学习,李皓暂停了自己的康复训练。在学校精心考虑后,将李皓的班级安排在一层,并选择富有爱心的同学和班主任,并特别允许李皓使用教师通道方便轮椅进出。起初,李皓因行动不便,对在校使用卫生间充满顾虑,学校得知后,立即对厕所进行了无障碍改造。
在大家的关心鼓励下,李皓学习努力,期末考试成绩大幅提升,比期中考总分提高了60分,化学单科更是在班级名列第八。提到略有落后的英语,他坦诚地说:“因为耳朵听不清,所以英语成绩差了点。”随即,又拿出了一本厚厚的笔记本,里面密密麻麻铺满了关于历史的知识点。字体虽然不那么方正,却是一笔一划清晰可见……“这个孩子一直特别努力,特别有志向,政协履职为民就该从具体细微处做起,持之以恒,聚沙成塔”,青铜峡市政协主席宋丽说。
朱艳丽(中)为青铜峡市政协送来锦旗
“现在的愿望就是能够完成高中学业、考上好大学,还有站起来。”李皓在采访时说出了最朴素却又充满挑战的愿望,目光坚定。(记者 梁珂欣)
信息来源:人民日报客户端宁夏频道
发布于:北京市